公文写作素材驿站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

2021-12-20 11:26:57 网站:公文驿站
  在各类知识和海量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精神之钙,填补我们阅历之空白。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以书为镜,用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从而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一】

  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时而想起《舜发于畎亩之中》。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又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年教授讲解这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时,仅仅教导我们务必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而只字未提孟子被误以为“迂阔”而不得志,此文便是他“发愤抒情”的杰作。

  后来我想,这并非教授不知孟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两句话,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极重要的一条美学创造原则的形成――“发愤抒情”。因而短短一百七十字,广征博引,层层递进,娓娓警策,不庸不妄,势如排山倒海,堪称古今说理散文一绝。教授只想我们写好文章,却不料如此教导我们的结果是,如我等学生就连一篇短文都写不好。

  要说史上文坛大家,都对该文好评如潮。如唐代柳宗元《敌戒》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如宋代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清代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云: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论)》。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磔痕。其实《史记》也明显带有“发愤抒情”的成份,所以它既是史书,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今读《梁家河》,不妨读读孟子“发愤抒情”这一古代文学的先声。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二】

  习当年为了解决群众喝水问题,带领村民打了水井。在我的家乡沙洲坝,也有一口井,那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打下的“红井”,所以我感到沙洲坝与梁家河很有缘。从这两口井,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

  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

  日前,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结束了梁家河村考察之行,谈及体会时,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感受到从知青插队7年后,先后四次来到梁家河村,心中始终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句话,特别是梁家河的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村支书是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换句话说,就是要多接地气。

  “村支书是抓好《若干意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第一责任人。”曾小生说,作为村支书,对比习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和今天梁家河的发展变化,我们感到差距很大。他认为,村支书就是要心中有一本账,村民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比如,我们要对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进行逐项逐条梳理;精确细化到田园化建设、土地流转、产权登记等,结合实际规划好,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同时把自身造血与输血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万个梁家河跟上来。”曾小生表示,要认真向梁家河学习,立下愚公志,打赢扶贫攻坚战。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三】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翔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使大家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的决心。从而更好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定信念,提高党性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名合格党员。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到青年干警读这本书就是要读出青年习近平的这些优秀品质,学到怎样立足自身努力锤炼出这些优秀品质。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培养刚毅坚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习近平同志由于家庭父母的原因被迫上山下乡,最初是以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来到了梁家河,因为留在北京的后果可能更差。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插队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没有亲人的陪伴,连饭都吃不饱,常人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心理落差。

  但是,他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一是过了“跳蚤关”,无论跳蚤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

  二是过了“饮食关”,粗粝的杂粮咽得下、吃得香;三是过了“劳动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过了“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之中。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大多数我们青年干警的成长经历都相对顺利,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进取,做到厚积薄发、聚沙成塔。 读完这本书,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的好学精神让我汗颜。他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伊始,就带着重重的一箱书。青年习近平在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名篇名著涉猎众多,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等,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到自身,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想学,是不愁找不到书籍文章等知识来源的。

  但是学习又常常是零敲碎打,有时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把手机阅读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虽然能较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但无疑会对学习的系统性造成影响。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精神,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沉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安安静静地多读几本好书,多思考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知识爆炸年代守住学习的耐力和定力。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四】

  学习梁家河,就要立足基层,从群众最看重的问题着手,列出清单,作出承诺,保证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寻乌县长宁镇城北村党支部书记 何明泉

  2015年3月28日 晴

  梁家河,这个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这个给了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让我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在梁家河村史馆,我们聆听了当年习离开梁家河村时,有13名村民把他一直送到延川县城的往事。当年,习亲自带着干部群众从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看到他的为民之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很快赢取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随后,我们又拜访了梁家河村老党支部书记、习的入党介绍人梁玉明同志。老先生年纪很大,却精神健硕,还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学习和工作的许多往事。他说:“当年,有抱负、有远见,热爱学习、见多识广,果敢稳重,是个培养的好苗子。我经常给他讲党的使命,鼓励他克服艰难申请入党,并把支部书记的担子交给他,让他在曲折和磨难中坚定革命意志、锻造不折不挠品格、锤炼艰苦奋斗作风。”

  短短1天时间,我和其他14名村支书重温了习的光辉足迹,途中所听所见令我感触很深。我在我们村里已连续16年担任村干部。这次考察,我对如何进一步当好村级带头人、培育好后备干部和抓好村里各项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总结来说,就是讲的16个字,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群众是淳朴的、重情的,习从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成为我们党的,时刻保存着那份爱憎分明、爱民为民的情怀,是令人钦佩、令人折服的。同时,农民群众是最朴实的群体,农村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梁家河人的眼里,当年担任大队支书时为人耿直、一身正气。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

  当前,党中央实行的惠民政策很多,群众要求比较高,不仅希望兑现政策,更希望我们村干部也能办几件看得见的实事好事。此次学习考察,让我身心得到了一次历练和洗礼。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五】

  20__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前夕,我们人社局43名同志在王宏局长的带领下,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我们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委会、村史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当年知青三处居住地等。每到一处,大家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讲解,现场感受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场景,了解了当年习总书记和知青们在梁家河村住窑洞、睡土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大家深深被习总书记扎根基层、爱民为民的炽热情怀,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所感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进而获得了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三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一是“崇尚学习”的精神。“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总书记回忆道,“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梁家河的7年,他 “痴迷”于读书,涉猎广泛,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等等,也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我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本领。

  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总书记15岁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一个山沟农村里,举目无亲,面对艰难困苦,经受重重磨练,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使他逐步融入农村生活,学会了农活技术,学到农民的实事求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是“创新实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当梁家河当知青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习,带领干部群众建淤地坝,增加粮食产量,挖水井,解决村里吃水的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变化,改善了村民生活。这体现出习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担当、毅力、勇气和决心。我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体现责任担当。

  参观学习结束后,我不断思索。梁家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山沟农村的名字,更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是我党建党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它忠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磨砺自己,为“助力西安追赶超越,建设幸福新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六】

  《梁家河》一书里有几段关于“一碗水端平”的叙述:

  习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上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的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你处理的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石春阳对“一碗水端平”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他发现,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注重的是公平,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最重要的是碗里要先有“水”。怎么让碗里有“水”呢?石春阳结合县上的发展规划,提出在梁家河发展苹果产业的设想。2015年5月1日,梁家河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读了《梁家河》对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全面回顾了解,向往和敬佩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甘于奉献、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共产党人精神高地,体味“一碗水端平”极富传统文化里蕴藏的哲理。

  “一碗水端平”的意思是处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中国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劳动一天要记公分,也就是劳动报酬,年底要决算,凭劳动日分得粮食,也是生存的最基本方式。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是多么的重要,公道正派的干部能救人命,当然备受群众信服的。其实,“一碗水端平”是深入老百姓骨髓里的东西。

  “一碗水端平”是老百姓常用的语言,是来自生活的生动实践,但凡淳朴的百姓或是乡贤都是有这智慧的。“一碗水端平”赋予了干事创业的新内涵。

  当前,脱贫攻坚是各级党政干部的最大政治任务。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需要“一碗水端平”的精神。这实质上就是公道正派、热心为民办实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富民产业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让贫困群众脱贫,同步够格迈入小康。

  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这是“一碗水端平”先要碗里有水的创新实践表现。的确,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需要“一碗水端平”的思想、措施,自然也需要这种大智慧力量。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渴望的、上级对各级干部要求的也是一碗水端平。如今,全世界人民都将“公正”二字作为处世的准则,“一碗水端平”蕴藏的哲理和人们的期盼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无不彰显“一碗水端平”的大智慧,从飞梁架柱改革的制度设计、从反腐倡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从“一带一路”促进世界发展、从倡导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无不得以全面的体现,梁家河真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新时代需要新理念,从《梁家河》书中汲取大智慧养分。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因处事“一碗水端平”而受人敬佩,那么一名共产党人以“一碗水端平”为遵循,必将是人民好公仆。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七】

  去年,我在习总书记知青时期插队劳动的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期间翻阅《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家河》一书,读后更加心绪难平,感慨万千。

  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总书记这样深情地评价梁家河村,这段话记录在《梁家河》一书的封面上。全书用“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等四个部分,生动讲叙了习总书记7年知情岁月的磨砺、感悟、启迪和收获。他学会了吃苦耐劳的学问。极度贫穷、饥饿、跳蚤骚扰、重体力劳动、风雪严寒侵袭,长时间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沉重的精神压抑,没有几个下乡知青能够挺住熬得过来,而他顽强地走过来了,这里磨砺了他坚韧的生活意志。他学会了修身向上的学问。桌子上、土炕上到处摆着书籍,劳动再苦再累,都要抽出时间看书,书中的感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坚定了未来理想道路。他学会了心怀群众的学问。在艰苦的岁月里,他最了解乡亲们需要什么,就是摆脱贫困,生活得到改善,为此,他一心一意为村里干实事,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建沼气池,用先进的理念管理,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使贫困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关心爱护群众,“一声声喊我小名”,与群众亲切交流,群众就信任他、爱戴他,简单的道理,能坚持做到很难,他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坚定了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与担当。他学会了自强自立的学问。他因一些原因,一直入不了党,但从不气馁,多次申请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认真履职,踏实肯干,积极上进,一步步走过入党、提干、推荐上大学的奋斗之路,没有靠什么关系,靠自己努力奋斗,实干苦干赢来了人生的丰硕收获。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经历和个人收获,散发着做人做事的大精神,即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梁家河因演绎、彰显这四种精神被人们所敬仰,新时期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应学习弘扬这些精神,以梁家河精神为指引,踏踏实实、用心用力地做好当前本职工作。

  弘扬梁家河精神,树好“四面旗帜”。作为基层县局的党支部书记,弘扬梁家河“四种精神”,就要在单位树立起“四面旗帜”,尽职尽责地为单位发展做出贡献。一是树“党建为先”旗帜,履行好国企的政治责任。党建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发挥自己独特优势。县局党支部书记大张旗鼓地抓党建就是壮企业的根,凝聚企业的魂,是履行重要的政治责任。要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企业首要大事来抓,优先生产经营部署,优先检查,强力推进,用党建凝聚动力,激发活力,促企业发展。二是树“守法规范”旗帜,履行好专卖局行政责任。《烟草专卖法》是我们行业的根本法,维护好专卖法,保护好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是各级烟草专卖局必须履行的职责。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烟草专卖法》扛在肩上,履行在行动中。管好市场秩序,管好内部规范,不做任何有损行业规范的事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全员遵规守法,营造单位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良好氛围。三是树“服务人民”旗帜,履行好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好事,我们党组织才有生命活力。树服务人民的旗帜,一方面向外服务,树立烟草部门良好的外在形象。在目前形势下,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不能有丝毫怨言,要接地气,献真情,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想贫困群众之所想,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耐心做好服务卷烟零售户和社会办证群众的服务工作,树立文明窗口形象,把烟草人服务群众、奉献群众的思想和精神演绎好、实践好,赢得群众的口碑和信任。另一方面对内服务,设身处地关心关爱每个同志,关心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班前班后都要想到,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件小事,一个难题解决,对于职工来说都是被关怀,是温暖,是组织的感召,通过服务,凝聚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战斗力。四是树“创新发展”旗帜,履行好国企经营发展责任。完任务、增税利是国企贡献国家的核心任务。党支部要带头,动员全体党员,焕发精神动力,走在前,干在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只要我们的精神力量被激发,找准了党员敞开心扉,抡开膀子,迈开步伐,大干苦干的方法和路子,一切工作的思路和措施都会涌现,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全员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必然会演奏出烟草事业创新发展的美好乐章。

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八】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个贫困村,作为一个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我感到脸红和惭愧,习的身体力行着实激励了我。我要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及时传达给我村“两委”的干部。

  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玉

  “听当地乡亲说,习去福州上任后,梁家河的村民在福州见到了他,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亲自下厨为他们炒了七八个菜。离开时,同志自己出钱为他们买好了回程火车票。”近日,聊起梁家河之行张华玉说:“习身居高位却不忘本,对梁家河乡亲重情重义,是我们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好书记。同时,我感觉梁家河的村民真幸福,我特别羡慕他们。”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这次学习考察,张华玉对此感触最深。他说:“今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风问题无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村里更应该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官、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以上这两关,不是要不要过,而是非过不可。”这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为张华玉心中的行动准绳。

  他说:“我们的党员干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情社会中,随时随地都面对着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的考验。当人情与法律法规、纪律要求发生矛盾时,就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唯有保持一颗公心,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不动摇,谨慎用权,不徇私情,才能保持清廉本色,才能成为像习一样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党支部书记。”

  张华玉说,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扶志相结合,要像梁家河一样,办好合作社,争取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以下是与党员阅读《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八篇相关的文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优质专题